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
这是中国的硅谷,聚集着最顶尖的创业人才,孵化中的创业团队却常因为资金短缺而裹足不前。
这是一家坐落在科学院南路林荫道边的银行,成立于2008年的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是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首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由47名员工组成,平均年龄28岁,却是中关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头羊,年轻的团队托起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
信贷经理——支行帮助我成长
粉衬衫、西装裤、胸前戴着“服务明星”的红色徽章……下午3点,信贷经理初晖脚步匆匆的走进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二层的办公室,开始准备企业贷款的报告。
支行有13名信贷经理,初晖29岁,虽然年轻,却是客户最多的一个,手边贷款项目20多个。
提及自己的工作,年轻人的脸上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自豪感,相比较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更加不规范,股权关系简单,企业的发展常取决于老板个人的想法和决策。
因此,在做小微企业贷款时,除了要看报表外,初晖还得关心企业决策人的“私事”:夫妻是否和睦、有没有不良嗜好、性情如何、员工福利好不好……“总之,要评估人是否靠谱。”
别看现在谈到信贷,小伙子能侃侃而谈,然而在08年刚接触信贷时,初晖着实过了一年多的“黑暗时期”。初晖半路出家,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08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刚成立时,因为急需信贷经理,初晖便从柜台调到了信贷,“行长信任,我就得好好干。”
没有财务基础、银行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初晖从零学起,跟着师傅一边学一边干。“那时下户就胆怯,不知道该问什么,常加班写到12点,报告不合格,被师傅撕掉。”
然而,同事们给了初晖很大的支持,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着,当员工苦闷、遇到难题时,可以和朋友一样听他们倾诉。老同事作为师傅,带新人实地走访,手把手教导。同时,为了让初晖等新人快速成长,支行还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讲座,内容涉及个金、结算、信贷等各个方面。
“信贷经理压力很大,我们就安排心理减压的课程,工会为他们办理健身卡、组织游泳比赛、租赁羽毛球场地,鼓励他们去运动,春秋还会组织踏青和拓展。”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副行长郑瑶告诉记者。
在行领导的支持下,仅一年多的时间,初晖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信贷经理,并和不少客户都成为了朋友。现在,初晖也开始担任师傅的角色,带的学生中不乏清华、北大的硕士。
雪中送炭——助力小微企业
有了年轻有活力、专业素质过硬的信贷经理团队,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底气足”、效率高,从开业至今的5年中,为中关村不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雪中送炭,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获得了客户的普遍赞誉。
2009年底,李开复博士在京创办“创新工场”,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我们意识到李博士及其团队,服务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等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对于扶持“种子”企业成长,帮助青年企业家圆梦,以及探索多样化的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具有划时代意义。”郑瑶表示,为此分、支行联动,迅速组建项目团队,仅用4个工作日即落实4家科技型企业授信支持,成为创新工场的独家授信行。
中关村园区支行的“高效率”也帮助不少企业获得了商机。记者获悉,支行成立以来,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近500笔,金额超30亿元。
对话行长——“真诚、效率、创新是取胜关键”
近两年,在中关村,银行纷纷探索最“新式”的服务和产品,竞争愈来愈激烈。如何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差异化经营小微信贷,获得客户认可?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副行长郑瑶回答说:真诚、效率、创新是取胜关键。
郑瑶说,和小微企业沟通时,首先要有真诚的态度,信贷经理个人品质和专业功底是支行重点要培训的。然后,要有高效率,因为小微企业通常是临时缺钱才找银行,时间对他们很重要,近些年,支行不断在优化小微企业业务方面业务流程,简化操作手续。
最后,5年来,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不断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案,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目前已经梳理出一条囊括“智融通”、“信融通”、“投融通”、“绿融通”、“保融通”以及服务外包企业贷款、蕴通供应链小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产品体系,成为分行产品创新的“试验田”。
“我相信,通过这么多优秀员工的努力,我们会成为中关村真正的“硅谷”银行!”郑瑶说。